Travel Planner 規劃旅途

不喜歡旅行的人

無需驚訝,這個世界真的有些人是不喜歡旅行的。

某次跟幾個同事聊天,其中一個同事說她將要放一星期年假,我問:“那你要去哪裡旅行?” 她說:“我沒打算去哪裡,只留在家整理一下房間,或是邀約久違了的朋友見見面。” 我有點驚訝:“放假還留在香港幹什麼?” 其他同事也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那位放假的同事很平靜地回應:“這個世界,有喜歡旅行的人,也有不去旅行的人,有人選擇出走,有人選擇安定,為什麼放假一定要去旅行?平時上班下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難得放假才有機會這個城市漫步。”

她的話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大的沖擊。

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有「放假必須要去旅行」的規定?是旅遊雜誌的推波助瀾,還是旅遊廣告每一晚的洗腦攻勢?是這裡太擁擠,我們想要找一個地方呼吸?是因為機票促銷?是因為外國的月亮特別圓?… 什麼原因也好,就算我們是喜歡旅行的那些人,也沒有權利批評不喜歡旅行的人是沒有放眼世界或是揶揄他們不敢離開 comfort zone,因為一個人的世界觀並不是取決於他到過多少地方,而是他有沒有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和虛懷若谷的胸襟。

莎士比亞文學中的世界版圖很廣闊,地中海、埃及、土耳其、意大利、印度、遠東地區以及不知名的森林… 然而事實上,他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倫敦渡過,偶爾會回去他的故鄉亞芬河畔史特拉福 (Stratford-upon-Avon),一生中似乎沒有去過多少地方,只在這兩個地方穿梭往來。

那是十六世紀的歐洲,大航海時代剛開始了大概一百年,歐洲人的視野得到極大的拓展。可惜 Google map 在莎士比亞生活的年代還沒有出現,不然他就算沒有去過那些地方旅行也可以創造 100% 真實的場景了,事關有些學者指出莎翁文學中存在著某些地理上的謬誤,例如在《冬天的故事 (The Winter’s Tale)》中,被陸地包圍的波希米亞不可能存在海洋。

然而就樣有影響他的創作嗎?那些天馬行空的思路會因為他沒有去旅行而中斷嗎?

我在某次歐洲旅行遇見一個香港女生,因為大家都是前往同一個景點而聊起天來,她擁有讓人羨慕的工作和家庭環境,世界上可以說得出名字的城市她幾乎都去過了,可是在對話中我感受不到她對世界的熱誠,旅行對她來說是一件仿佛只是用作消磨時間的事情…

當我們到達那景點時,她忽然掏出一枝塗改液,我問:“你要做什麼?” 她指著前面那面牆說,“我要在那裡簽名。” 我大驚,“為什麼要這樣做?!” “到此一遊啊!” 她說得輕描淡寫,“可是…” 我還沒把話說完,她已經在牆上留下幾道礙眼的白色線。我由一開始羨慕她變成討厭她,原來旅行的多寡和公德心/修養不是成正比的。

這幾年來的觀察所得,媒體每天在報導最新的景點和美食,然後總有一班人迫不及待地衝去「打卡」,就像龍捲風一樣,來去匆匆。當「旅行」變成「流行」,在一有假期就拼命往外飛的狂熱和率性之下,隱藏著絲絲的不安和躁動,原來我們並沒有放眼世界,只是在按圖索驥消費一些自我感覺良好來填滿虛空的心。

對你而言,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從前我以為旅行讓我認識這個世界,同時想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出走向身邊的人證明我很堅強,然而當去過的地方越多,我越發覺自己的渺小和無知。在旅途上遇見過不同的人,原來這個世界真的很大,有喜歡旅行的人,也有不去旅行的人,他們活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各自經歷著自己的人生。世界從未停下來一秒,我們的人生也是,此時此刻,也許在流浪,也許在流淚。

發表迴響